家長教養過動兒基本原則

林亮吟(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)

過動症最常伴隨著對立、違抗的行為,例如不守家規、不做分內事、不做功課、態度無禮、干擾他人寧靜。有些過動兒叛逆程度,嚴重影響到學業學習、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,導致成績不佳、被同儕排斥、失學等障礙,亟需成人及早注意;但正常的兒童,也會用頂嘴、爭辯、叛逆、違抗、拖延來反抗父母的權威,這常是正常教養的一部分,所以孩子的叛逆、違抗到底到何種程度,家長才需要擔心呢?

一、判斷孩子的問題

有叛逆問題的過動兒,變臉如翻書,前一刻還高高興興的,下一刻卻大鬧生氣,抗拒不做例行的事物,像做功課、上床睡覺、吃飯,甚至刷牙洗臉、上床都會拖延;堅持己見、憤怒大聲、頂嘴抗議,都是家常便飯,漠視規矩要求,桀驁不馴,常令家長快抓狂。

假如孩子在家裡或學校,下列的行為中有四項以上,那麼叛逆就是需要注意的問題了;假如問題多達六項以上,孩子可能已經有行為障礙了。

1.常失控發脾氣
2.常與大人爭辯、出言頂撞
3.反抗成人的要求或規定
4.故意干擾或惹惱別人
5.常自己犯錯卻怪罪他人
6.常讓別人覺得他難纏、討厭
7.常怨恨生氣
8.常有懷恨或報復的心態

不論是達到問題或障礙,建議家長都應該尋求專業協助。這些問題千萬不要等閒視之,家長應在孩子小的時候,及早處理,療育效果最好。讓過動兒及早學會自我控制的方法,如何和諧對待周遭人事物,有成功的正向經驗,是讓他們有信心的不二法門。

二、調整想法 維繫關係

對孩子發脾氣:「你沒救了,都是你,你到底要煩我到什麼時候……」
抱怨:「不是跟你說過了嗎?怎麼還這麼不乖?知不知道我有多辛苦,每天要做這個做那個……」
質疑:「你這樣要我怎麼相信你?你八成又在說謊了?」
在親子互動中很常見的這些態度,多半無益於你和孩子的關係,改變要建立在和孩子持續而穩定的好關係上,所以要先調整對孩子的看法。
孩子叛逆並不代表他不想與你建立好關係;視孩子為「帶著問題的好孩子」,不意味著否認、逃避或漠視孩子的問題。對孩子的叛逆、不合作態度,家長雖然難免有情緒,但在情緒反應前,要思考怎麼「說」或「做」,最能讓孩子學習自我控制,應用「回應」與「回饋」代替「罵他」、「打他」。

下面是幾個具體回饋與行動的例子:

「你對我大吼大叫是不對的,我希望你停止。」
「剛剛你吼叫的時候,你忘記了我們約定的規矩,我想要知道怎樣可以提醒你?」
「我相信你說的……部分,至於……部分,我沒有完全相信。」

三、增進教養技能 改變行為 :教養的態度基本上要把握下面幾個主要的原則:

1.了解過動孩子的特質、情緒行為問題背後的身心因素。

了解與過動症相關的特質,如注意力持續的時間、認知的能力、情緒特徵(對環境刺激的反應、沒耐性、生氣、高興、害怕、躲避的情境)、睡眠、如廁習慣、動作協調能力、喜歡或討厭的活動;當孩子的特質與一般正常兒童差異越大也越多時,表示行為會引發的衝突就越大,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可能也更容易累積,設定的行為目標,就須更切合兒童實際的狀況。可能速度要放慢一點,目標要放小一點。

2.運用讚賞的技巧,並以集點獎卡增強影響。

父母應學習更多的「正向反應與行動」,例如:具體的讚賞孩子的好行為、好動機、好特質、好能力、你喜歡的,還有他帶給別人的愉快等,用語言與表情姿勢表達你對孩子的認可。孩子想要的、喜歡的,可依其做到的難易程度,設定點數,讓他用多種好行為與態度累積點數,集點換取獎賞。不好的行為,也可以扣分,但頻率與分數都要低於獎勵的點值。因為目的是增強兒童的動機與好行為,所以不要在兒童沒做到的時候,將點值全部收回,挫折其士氣。

3.要有加強關注的好時刻。

加強關注的基本原則是在某些約定或未約定的時候,不指導孩子該怎麼做,不忙著糾正他,放下父母的角色,陪伴他,讓孩子做他喜歡的活動。同時,對他這時候做的事,多稱讚、多肯定,讓他感覺與父母相處的好經驗。這對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或者關係緊張的親子關係特別有幫助。打球、畫圖、閱讀、遊戲、下棋、跳舞,任何孩子喜歡的都值得試試。

4.經常而及時的回應與回饋。

孩子一有好表現,要馬上稱讚,不要延遲。要經常給回饋,特別是正面的回饋。提醒兒童不足之處的回饋,用「你今天做功課的態度很好,沒拖延就開始,如果能專心一點做就更好了」的方式,或者「你今天耐心不夠,不過你的態度很好」;也就是雖指出不夠好的地方,但口氣強調的仍是他好的表現。

5.用暫停隔離法停止不好的行為。

在家較嚴重的不當行為通常用暫停與隔離來處理會有效,用堅定、平穩、不要與他爭辯的口氣,設法將孩子帶到安靜、不被打擾的地方,罰坐一定的時間,剛開始可能孩子會哭鬧、生氣,所以要盯著或陪著,以哭鬧會增加隔離時間。不讓他離座或離開,建立起執行的權威,協助孩子停止不好的行為,學習自我控制。

6.獎勵先於處罰,規矩、獎勵或處罰要事先講好。

運用這些原則在生活情境轉變或生活秩序有變動前,先定規矩與賞罰約定,對不好的行為,預作準備,若有不好的行為,後果要具體,如扣點數,減少喜歡的活動的時間。讓兒童在家、在公共場所,都能遵從要求與規定。

四、支持、打氣與休息

上述原則先改變成人的行為,然後才改變孩子,所以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孩子逐漸的改變,要有耐心的堅持並等待改變的發生。執行遇到困難時,找有經驗的臨床專家討論,適時修訂更合適的方法。更重要的是,父母要為自己與孩子打氣。夫婦相互支持,尋求朋友的慰藉,讓疲憊的元氣復原,也是維持與孩子和諧關係的重要方法

3 則留言:

隨機文章

FC2無料カウンターFC2無料カウンターFC2無料カウンターFC2無料カウンターFC2無料カウンターFC2無料カウンターFC2無料カウンターFC2無料カウンターFC2無料カウンターFC2無料カウンターFC2無料カウンタ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