緘默兒 別逼著他開口

【聯合報/王于欣/台中市台安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(作者亦為台中市台新醫院特約職能治療師)】

九月廿一日在健康版讀到臨床心理師所著「緘默兒開口笑」一文,筆者以職能治療的觀點也來談談。

第一次見到阿傑(化名),畏縮地躲在媽媽身後,眼睛骨碌碌望著教室中每項器材,嘴巴還微微泛著笑,一副迫不及待想去玩的樣子;一邊與媽媽討論孩子狀況,一邊做初步評估時才發現,這孩子被診斷是選擇性緘默症。

媽媽表示,阿傑很悶騷,在家與家人互動皆無異狀,一旦面對陌生人時便完全不願意說話,即使在已就讀一年的幼稚園中,也不願意開口,甚至影響了學習。

治療師安排以感覺統合治療為主要介入方式的課程,將近半個月,阿傑需要媽媽陪伴才願進到治療室,幾乎無法配合課程安排,想玩什麼就自己跑去玩,進行遊戲方式也較不合乎情境。

像是把娃娃拿起來用力咬、推著車子繞圈,且非常害怕進入球池、不敢自己坐盪鞦韆,最大問題是上課時段與老師沒有任何對談。因此,治療師設立了漸進目標如下:

1.以孩子為中心,建立治療關係:讓阿傑自行選擇想要玩的教具,視孩子當下的動機和興趣,治療師給予適當滿足。

例如允許阿傑咬娃娃,直到自己想停止,再由治療師給予一些口腔按摩刺激,或略加壓力地將大龍球在阿傑身上滾動,以提供重壓的本體感覺。藉由滿足阿傑,不僅可建立治療關係,更提供適當刺激加強大腦對感覺的整合。

2.配合老師指令進行活動,遵循上課規範和遊戲規則:一旦建立關係,在課堂上對孩子的要求就不再那樣棘手,因此治療師開始設計具有目標性的感覺統合活動。

例如設計類似幼稚園情境的過五關活動,要求孩子可以依照要求進行跳球池或斜坡滑車的遊戲,藉此加強孩子動作能力不足之處,亦可做為人際互動能力的訓練和預先準備。

3.加強良好人際互動,建立團體常規:當上述目標都已達到,可安排阿傑進行二到三人小團體的治療活動,學習輪流、妥協、合作、競爭、互相幫忙等能力,藉由同儕團體誘發阿傑口語溝通的動機,習慣與小朋友互動之後,進而將情境轉換成與大人互動。

此外,職能治療師也建議媽媽,尋求相關專業協助,讓孩子進一步接受心理治療、精神分析或行為治療;同時對幼稚園教師建議,不需過分注意孩子的緘默表現,也不要一直逼迫他講話,以免精神更緊張,並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的團體活動,循序漸進地介入,效果會更佳。

http://mag.udn.com/mag/lif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隨機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