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養過動兒,家長的法寶

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羅秋怡臨床心理師

教養過動兒,家長的法寶:

1. 清楚的行為設定,一致的獎勵處罰(非體罰)原則。過動兒需要的是以耐性愛心為基礎的清楚規範原則的教育,尤其父母親的教養態度應該一致,不要一個唱白臉,一個唱黑臉,考驗過動兒辨識臉色的能力,徒增孩子的混淆,無法貫徹建立遵守行為的習慣。

2. 修正不當的高標準,建立多重價值觀,針對問題解決的處理模式。關於評量標準,家長若只接受單一的價值觀,依靠唯一的考試分數做為學習評量的方法,將使與過動兒共同生活的日子充滿坎坷荊棘,因為過動兒70%有學習困難。

3.父母親的情緒管理。父母親面對過動兒,經常火冒三丈,原有的耐性根本不夠用,父母親需要情緒管理,預防陷入與過動兒的惡性循環互動中,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治療過動兒的基礎。家長應學習一個更有效的行為管理方法才是當務之急。

一般家長的錯誤觀念包括:

1.教孩子以“棍子”為師,如果家長只知一味打罵責怪過動兒,非但原先的困難沒獲得改善,可能因錯誤的教導方法更加深了其他併發症的可能性。更何況打得了一時,打不了一輩子,愈打問題愈大。

2.拼命做感覺統合,或推給機構每禮拜一小時的處理,因為不是每個過動兒做感覺統合都有效。家長應先帶去醫院評估過後再決定治療方向,以免落得最後花了大量金錢及時間,卻無作用的下場。

3.不敢吃醫師開出的藥,害怕上癮或被標籤是“病人”。藥物的作用是為減低注意力不足所產生的學習困難或行為問題,藥量不會累積在人體內,藥物的副作用渺乎其微,遠比不肯服藥,造成的學習、情緒困擾及親子失和還來的小。

4.批評毫不留情,當眾羞辱孩子,造成孩子的報復心,不良的自我形象。孩子若做錯事需要的是教導而不是罵罵就算了。

5.立足點的不平等與其他生理正常的一般孩子做比較,挫敗孩子的向上動機,家長不應受挫或羨慕別人後卻轉嫁到孩子身上,要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。

有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的兒童的治療方法是-整合藥物、認知心理、學校教育、及家長效能訓練的多重模式﹐ 家長不要只依賴單項“特效”治療(如只吃藥不做行為管理,或只推給學校,在家都不教)。找到過動兒其他優點,培養興趣,例如空間推理能力,運動,繪畫,音樂,歌唱等,建立成功經驗的基礎點遠比重複被罵來的有治療效果。畢竟在過動兒成長的漫漫長路,孩子受盡他人異樣眼光嘲笑與責難,已經夠辛苦的了,家人的了解更是重要。了解我們過動的孩子不是壞,不是不聽話,只是有時想法及行為與能力不能連貫。唯有合理的教養態度方法及妥善的藥物配合才是改善的根本之道,希望家長有耐心的陪過動兒成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隨機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