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時報 文∕張甄芳
現代人的壓力大,連兒童都不例外。醫師指出,臨床發現,有憂鬱傾向的兒童愈來愈多,但由於兒童憂鬱症的表現和成人不同,憂鬱時不見得會悶悶不樂,反而往往以發脾氣、過動等行為來表現,以致父母常搞不清楚到底孩子是過動?還是憂鬱?
台安醫院身心精神科醫師許正典指出,兒童憂鬱症和過動兒最大的區別在於核心症狀不同。也就是說,過動症的孩子會有注意力失調、無法控制衝動等行為;憂鬱症的核心症狀則是因為憂鬱、心情不好,才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、躁動、情緒不穩的現象,父母如果仔細觀察應可區別。
過動兒與多巴胺失調有關
除了核心症狀不同,兩者的成因也不同。許正典表示,目前醫學研究認為,過動兒和腦部多巴胺失調有關,這和孩子成長環境良好與否沒有絕對關係;兒童憂鬱則通常和環境有密切關係,且有跡可循,例如兒童遭受虐待、長期被忽略、處在失控家庭或高壓的學習狀態等,都可能讓孩子發生憂鬱症。
此外,孩子學校適應力差,或人際關係常受挫,也會產生情緒困擾,久而久之都沒有改善,也可能引發憂鬱症,而憂鬱症患者血中血清素也會有失調的現象。
診斷孩子是否過動或憂鬱,除藉核心症狀來判斷外,也可以參照憂鬱症或過動兒量表,再加上病史的了解等,都有助於正確診斷。
治療憂鬱 卻不能改善過動
許正典指出,在台灣父母大多很難接受孩子是過動兒,反而比較願意相信自己的孩子只是有些憂鬱,因此兒童憂鬱會被誤為過動兒的情況很少見,反而是國內由於過動兒的發展多,治療藥物也多,反而比較容易把兒童憂鬱症誤以為是過動兒。
許正典指出,兒童憂鬱症的治療只能改善其憂鬱症狀,但對其核心症狀─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表現仍然無法獲得控制,倘若父母不接納孩子的過動兒問題,將成為影響治療及矯正的最大困難,孩子的過動問題因此將長久存在,且時間愈久愈複雜。
許正典強調,國內過動兒的比率不低,約佔4%﹣9%,但過動兒如果能接受治療,平均約有八成的改善率,因此父母不宜輕言放棄對動過兒的治療。
藥物加行為矯正.為孩子減壓
目前過動兒治療以藥物和行為矯正為主,藥物主要是改善其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,但並不會使過動兒就能夠有「好行為、好表現」,因此仍須配合行為治療,使其了解如何與人相處,如何情緒管理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以與常人一樣生活、工作。
許正典表示,由於憂鬱症的發生與情境有很大的關係,因此當兒童出現自殺或拒學等憂鬱反應時,除了藥物治療外,最重要的是了解環境問題及其人格特質,除去不利因素,或糾正其負面或錯誤認知,矯正其扭曲的觀念和認知,才能幫助孩子走出憂鬱的陰霾。
現代兒童的壓力大,尤其課業壓力,及父母婚姻失敗所帶來的傷害或虐待等,都是導致兒童憂鬱增加的因素,因此,如何為孩子減壓,也是現代父母重要的課題。
美女內衣熱舞慢搖視頻
回覆刪除台灣情色
台灣色b免費視頻
裸體美女色圖
sm性虐待視頻網站
激點文學
維克斯論壇
三色午夜真人秀
狗狗女人qq群相冊
午夜免費視訊聊天室